中国决策网讯(付英 通讯员 邬凡 王强)2月2日,大年初二早上6点,当人们还在睡梦中,平凉隧道检查工区的“打冰人”已经起床,在做今日打冰工作的班前准备。“打冰的时候把护目镜戴好,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雷打不动的班前教育是工长王志铭最常念叨的事儿。7点30分,天还未亮,“打冰队”队员们已经带好打冰杆、除冰镐、梯子等作业设备,离开工区,开始一天的工作。
兰州铁路局中卫工务段平凉隧道检查工区,负责守护甘肃东部平凉地区、宁夏西南部六盘山一带的山区铁路,承担着宝中铁路335.607公里36座隧道的检修维护任务。近日来新一轮强降雪天气,六盘山一带天气极冷。铁路隧道地处山区,附近的温度降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下。由于隧道部分区段围岩地下水含量丰富,隧道衬砌表面容易出现渗漏水,到了冬季就会出现结冰现象,需要及时清理,以排除威胁行车安全的隐患。所以,这期间工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冰。
“平凉桥隧车间管内36座隧道经常结冰的隧道有20座,我们成立了3支‘打冰队’,平均每间隔一天就得对20座结冰隧道全覆盖打一遍,天气越冷,打冰量越大。”工长王志铭只有25岁,但这却是他第4年参与隧道打冰任务,前3年还是学徒,今年已作为负责人带领着“隧道打冰人”护航春运。
王志铭介绍,六盘山一带山路曲折险狭,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达2942米。山地东坡陡峭,西坡和缓,地形条件十分复杂,“打冰人”往往天未亮就从工区出发,天黑透才能走出隧道,披星戴月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上行无车,下行无车,报警器正常,可以进入隧道。”早上8点30分,伴着对讲机里传来的上道指令,王志铭带领他的打冰队步入漆黑的黑达沟隧道。巡检8-10分钟左右,发现了第一处结冰点,虽然结冰面不大,但作业人员李伟用平板电脑迅速记录结冰和渗漏水处所,其他作业人员娴熟地将冰柱敲碎,装袋运走,整个作业时间不到20分钟。
然而越到隧道深处结冰体积越大,出现在眼前的这一处结冰体积约有6立方米。在阴冷潮湿布满粉尘的隧道里,噼里啪啦地敲击声不绝于耳。随着除冰镐的起落,冰碴与水滴随之飞溅,落在身后很快又凝结成冰,“打冰人”自己也近乎成了“冰人”。“打冰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我们用的打冰杆,由3段绝缘杆组成,如果掌握不好角度和力度,掉落的冰块和锋利的冰碴会伤到自己。”队员刘洪斌除完隧道边墙下壁冰面后,又换上长把除冰镐接着敲打冰柱。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打冰、清理冰块,在结冰处撒盐加速冰的融化,减缓再次结冰的速度。清除下来的冰块还要用编织袋运送到隧道外的安全处所。作业过程中遇到来车时,他们会在避车洞进行避车。待列车通过,再无来车时,他们将继续向下一处冰点前进。
随着气温逐渐走低,冰点再次结冰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从刚入冬时的每间隔一天打一次,变成了现在的每天打一次。“今天我们要除冰的黑达沟二号、三号隧道,总长度有1858米,为提高作业效率,我们8个作业人员,每5至10分钟轮换一次。小冰柱二十钟左右就能除完,遇到大的冰柱打下来差不多得1小时。”据盯岗干部李润介绍,粗略计算“打冰人”平均每天的除冰量约在15立方米以上。
在零下25摄氏度的工作环境里,尽管隧道里的气温很低,但是“打冰人”挥舞着洋镐、铁锹、绝缘冰杆干活时,个个汗流浃背,一旦停下来萧瑟的冷风又冻得人不禁发抖。虽然叫“打冰队”,但打冰也只是他们诸多工作中的一部分,一天下来作业人员的微信运动步数基本都在25000步以上。为保证隧道除冰进度,他们根本顾不上吃午饭,都是任务完成后,出了隧道吃一点膜片、面包或饼干垫一垫。但这些辛苦在王志铭看来都不算啥,能够让广大旅客平安回家,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像王志铭这样的“打冰人”在宝中线还有许多。寒风刺骨中,他们像极了“清道夫”,在隧道内一杆一杆敲打,一镐一镐刨松,一锹一锹装袋,一层一层消除,一袋一袋运出,为宝中铁路运输畅通夯实了安全基础,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和坚守,才换来了旅客列车的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