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策网讯(杜杰 通讯员 强科 俱娜)1月22日22时,在绵延千里的祁连山下,世界高铁海拔最高的军马场车站旁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唯独可以听见西北风的呼呼声。零下23度气温里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工务机械段的“钢轨神探”们蓄势待发,做好车辆出车前的检查。
“出发!”,22时52分,随着施工负责人崔让军的一声令下,钢轨探伤“B超王国”的“大车”驾驶的“千万豪车” GTC-80型钢轨探伤车缓缓启动,穿梭在军马场至张掖西区间高铁线路上。
2021年春运即将拉开战幕,这些“钢轨神探”们迎风冒寒、深夜鏖战,通过艰辛的真情付出和“通宵达旦”鏖战,为线路“把诊号脉”,发现并消除钢轨问题隐患,保障春运期间兰新高铁列车大密度、高质量运行,让列车运行更平稳、更安全,让旅客的返乡之路更顺畅、更放心。
钢轨在列车运行中会因磨耗和疲劳产生擦伤、裂纹、核伤等内部伤损,若不及时发现,严重时会危及行车安全。探伤作业就像人在医院做B超一样,钢轨探伤车探头利用多组不同角度的超声波入射钢轨后,反射回波来检测钢轨内部是否存在伤损。
钢轨探伤又是一项繁重又精密的“细工活”,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很重要,准确识别数据的信息更关键。作业人员需要熟知“钢轨伤损模式库”中的各类“案例”和运用限度数据,以便将检测数据与模式库中的情况准确匹配,从而获得最精准的探伤结果。
发现钢轨病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可能出现一周也不能发现一处病害,也可能一天当中就能发现好几处病害,所以更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在探伤期间必须不间隙的盯着“B超”数据图。在钢轨探伤车里,有司机、有负责探伤检测、调试、轨道巡检的人员,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探伤作业人员在工作期间精神要高度集中,如果探伤误诊或者漏诊,后果不堪设想。每次作业一般持续三到四个小时,需要一直盯着电子显示屏做记录。”负责探伤检测的王沛沛说。
钢轨探伤车的探轮外面被一层材质为环氧树脂的塑料包裹着,长时间运行探轮与钢轨亲密接触就会使探轮外层磨损,探伤数据就无法采集,需要立即更换探轮。23日零时20分,钢轨探伤车慢慢的停止。负责更换探伤轮轴的张惟杰快速打开驾驶室门,一股寒气瞬间“一涌而进”,他倒吸一口寒气,穿上厚重的大衣,敏捷迅速的来到车下,只见他躺在冰冷的地面上,迅捷地在松动螺栓,更换时间虽然只有短短4分钟,但张惟杰的手已经冻得通红,哈气凝结在双眉。
GTC-80型钢轨探伤车是我国最新一代探伤车,配备了钢轨超声检测系统、轨道状态巡检系统,不但能对钢轨内部伤损进行准确检测,还能对钢轨轮廓、外观磨耗等参数进行准确测量,其精度达到横向2毫米、纵向3毫米。
凌晨1时30分,钢轨探伤车完成了120公里的探伤任务,准点到达张掖西车站。探伤车停轮,作业人员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驻地休息。
“高铁旅客列车安全是铁路保障运输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冬季高铁探伤作业尤为关键,气温低钢轨较为‘脆弱’,探伤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检测隐患问题,提高高铁线路的安全性。”钢轨探伤车间主任张志军介绍说。
据了解,这台钢轨探伤车不辱使命,迎风冒寒奔波在高铁线路,仅在1月份就完成了宝兰客专、兰新线等线路3352公里的探伤任务。春节前,还将“昼伏夜出”,完成1435公里的探伤作业。
为“钢轨神探们”们点赞,他们利用精湛技术和高科技探出了一条条春运安全平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