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铺就一切的阶石
成志达
久远的记忆
浙江青田小舟山乡,顾名思义,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怎么想都与贫困是联系不到一起的。由于没有南方山里的生活体验,离真实有了些许距离,所以我也很难理解有山有水的地方怎会有贫困。舟山乡作为青田县十八个乡镇之一,位于青田县东部,海拔400多米。十八岗、峰门坳、大尖山等在这里交错其间。山山相连,山山相重,是给所有人的记忆。交通问题的限制让这里成为了极度贫困之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在青田县小舟山乡郑山村的郑海斌,当我们围坐桌前谈他小时候在舟山生活的过往时,那种在面对往昔岁月里的挣扎和无助,依然让他还是有着一些局促和不安。
郑海斌
在那个见到汽车都会让人振奋的时代,少年时的郑海斌沿着用石砌的山路,跟随大人们花上五六个小时曲曲绕绕翻山越岭去一趟镇上,就是他最为开心的事了。在镇上,看着与山里不一样的房子,他会认真地打量每一处与村里的不同。各种热闹的场景,也是不能错过的。哪怕在公路上看到老远驶来的一辆车,不由地也会在路边站下来,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车,直到那辆车消失在自己的视线当中。五分钱的一张大饼就是来一趟镇上最大的改善了,一张大饼慢慢吃很开心地可以吃上一中午。
父亲是党员,为人真诚踏实,因此一直在村里担任会计,当时村里没其他产业支柱,乡镇收入好的一年会给他发一些工资,政府没啥收入了,便会用一些东西抵消工资。对于这些,他的父亲也还是很认真地对待着他的这份工作。但不管咋样,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一家六口人的正常生活,每到姊妹四人要交每人5毛钱的书本费时,父母便东拼西凑。至于食物,除了稻谷身上的谷衣,最为平常的也就红薯干了,但郑海斌说甜甜的红薯是令人百吃不厌的。食物太少了,一些小吃是几乎不敢奢望的。他的童年时代,除了与为数不多的同学在课堂里学习知识外,更多地是与同龄的孩子轮换看放生产队的牛羊,看好牛羊,与牛羊一起在山野里奔跑。山的那边,是山?是海?是城镇有着无数的汽车?一切对于6岁多的郑海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家里确实再没其他收入,母亲便偷着开始做生意。由于市场刚放开,因此并不敢放手去做,母亲做生意只是走街串巷,看哪个村里需要什么,然后将每个村里的所需记清楚,等着下次路过时去送。她的买卖无非出售鸡鸭等禽类,由于是活物,所以每次携带的数量并不多,但至少算是有了一点收入。每逢周末郑海斌便跟随母亲,看母亲是怎样做生意的。这种简单并不复杂的买卖行为,教会了他如何去与人沟通,如何去推销。
上初二时的郑海斌,母亲因为常年的劳累患了肾炎,高昂的医药费让家里节省下的积蓄,花得精光,这个本来贫困的家庭一下子更是雪上加霜,内心几经挣扎,郑海斌毅然选择了退学,跟着亲戚做起了生意。时年郑海斌十四岁,当一百多斤三大包的商品压在自己身上时,肩上被勒出了道道红印,但依然忍着疼痛坚定地紧随在两位叔叔的身后,开始了经商之路。所售商品便是各类钟表的配件。
“当时,我们沿着石砌的小路走出村到镇上,继而坐大巴车到金华市,到金华后首先就得第一时间买好去南昌的火车票,由于人多,很多时候只有站票,一上火车我们便找可容六人乘坐的位置,第一时间需要把座底用包占住。一方面避免列车员因为携带的东西多而增加一到两元的车费,另一方面,也为晚上太困时可以将身子躺在下面睡一觉做准备。但很多时候只能在洗手间的过道处将包摞起来,铺一张报纸在地上将就。不睡的就得用身体靠着包,防止偷盗。漫长的车程大家就以这样的方式轮流睡一会。迟缓的绿皮火车格外慢,几百公里的路程往往要十多个小时才能到达。在南昌下车后,轻车熟路地到熟悉的旅馆住宿,住大通铺,几毛钱一晚上。通铺上十多个人挤在一起,晚上放屁打鼾的、说梦话大喊的期间混杂也还有脚臭味。因为在车上已经折腾了好久,尽管环境不好,但还是很容易就睡着了,太累了。”
休息上一夜,所有的力气便又回到了身体,简单的吃完早餐便开始将大包里的东西进行分类,继而将大包寄存在服务台。携带起小包便开始朝向熟悉的每一个乡镇。去乡镇,无非是走遍乡镇角落里每一个修表铺,每次出发前,他得认真算好时间,这期间是一分钟都不能耽搁的,一旦错过坐车的时间就不能赶回县城。从老家一出来就是一两个月,每次以同样的方式直到走完乡镇每一个熟悉的的修表店。
十四岁的少年,第一次出门,继而又很多次这样重复。我也打趣地问,不怕陌生人把你哄骗继而卖掉?郑海斌说;“这个没有想过也不会怕,因为脑海里想的只有尽快把所携带的商品卖完,挣上两三百元回家。”靠着手提肩扛的方式,风风雨雨的五六年时间里他从未间断。这期间,他学会如何和那些修表铺的人打交道。因为好多修表的柜台都是有个玻璃房的,玻璃房下面一般都有缝,好多人会借助这个缝会将配件在不经意顺进去几个,因为配件很小,因此趁其不备一不留神间就会从缝里顺下去几个是常有的事。在和修表师傅谈价看货期间,也还会有他们修表的同行过来帮腔,他看看这个,别人看看那个。看起来有生意可做了,但这时最需要提防。他们会乘你招呼别人的时候,赶紧借机会顺走一些零件。因此给他们卖配件,一方面得把生意做成,一边还得留意不能少掉。是在做生意其实也是在斗智斗勇了。因为身边这样的事多了,郑海斌便多了一个心眼。每次给修表的看配件,他就问清楚哪一款继而按个数给他,当有人提出整盒拿过来时,这单生意宁愿不做,也不能给他整盒。有时候一些修表的会为此气愤不过,便采用举报的方法,因为卖手表配件的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合规的手续,被工商部门逮住就会罚款。一边防止少掉,一边还得防止被罚。四五年时间以卖手表配件的方式穿梭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这也是让少年的郑海斌经历风雨且在提心吊胆中成长的几年。
当回想起创业时的艰辛,尽管因为没钱露宿过街头,有过货品被偷,有被当地人欺负。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乏好心人给予过他帮助,因为这些帮助让少年时的郑海斌深深感受到,人在无助时的一点帮助有着多大的力量。面对生活给予他的困难打击以及尝受的苦,在他的内心埋下的确是“等我有能力了,我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一个种子,久而久之这个善念的想法也在他的内心扎下了根发芽。(未完待续)
郑海斌(右)和他的团队开展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