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菲菲非凡教育21届学员
就读于浙江音乐学院 高考录取分数421 提分121
不是所有的喜欢都可以变成日后从业的方向,但是我希望我可以。一句希望总是可以道出很多人的社会现象和无奈,在高中时期有多少人会去设想过就业这个问题,大家想的更多的还是“我喜欢”。艺术自身就充满了幻想,学艺术的孩子更多的是天马行空的想法,所以当菲菲在我的面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了更多的是诧异以及回过神来欣慰的微笑。
随波逐流的焦虑
01
记得大学的市场营销课中老师提到过“从众心理”的消费概念,这次和菲菲的交流我发现这个消费理念不仅仅是反映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其实面对教育也同样适用。这次选择和每个艺术生做一次回访,不仅仅是因为项目的需要,更多的是想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在我的刻板印象里,艺术生应该都是各具个性、张扬、随风一样的性格,创作者只有独具一格的思想才会有经典的作品,所以“艺术”这两个字往往是不敢轻易触碰。
从开始着手记录艺术生的考学生涯,他们对于艺术有着本源的热爱和追究,但是回归到“为什么坚持走艺考这条道路”更多收集到的答案更倾向于“被迫”选择,更准确的说是家长的“被迫”选择。一是因为孩子真的热爱,二是因为孩子的成绩实在是难以启齿。
这群孩子在高二结束前,80%的学生成绩会相对集中在300-400分之间,在学校老师的眼里他们是“问题”学生,从最开始想努力拉一把,到最后不影响班级荣誉就好。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们似乎也开始习惯老师和家长们看待他们的方式,但谁又会真正的不在乎那?
“艺术”是他们热爱的事业,也是他们眼里的光,当专业课过硬的情况下,和重点院校的差距就只有最后的半只脚,从而所有的艺术生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文化分该怎么办?”。统一的焦虑感让这群孩子顶着巨大的压力,想要证明给别人看,也想成就不一样的自己,我们这次的主人公菲菲也是这样。
不被定义的超越
02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各种标签,但是我就想克服我的短板,上我想去的大学,最后做我喜欢做的工作。”看着菲菲发来的照片,看完这段干净的文字让我意识到这个女孩子拥有她自己的韧性和目标。
也许是多年的艺术熏陶,菲菲拿起乐器时的神态总能让人觉得十分亲切,会让人不自觉的忘记曾经《数学》这门学科带给她的无限痛苦。
“在高三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面临很多压力,不论是专业还是学习上,文化课学习的过程中最痛苦的我觉得还是数学。”虽然已时隔一年,菲菲还是难以忘记当时的短板和曾经的奋笔疾书。
这个高高瘦瘦的女孩子,在专业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慕名来到非凡。第一次知道她选择了音乐教育我还是有点诧异,但是她告诉我这个专业有她的梦想和对未来工作的期许,我在办公室默默的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以为在流行乐盛行的年代,她也有着一颗创作的心。
非凡带给菲菲的是对梦想的肯定,在这里老师只会告诉她“你一定可以”。300多分的文化分,每门课不到15天的冲刺,你一定可以。除了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有共同奋斗的身影和班主任陪伴到凌晨2点的艰辛。
浙江音乐学院的通知书下来的那一刻,这份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渴望被看见、被肯定
03
数学是菲菲在这个高中生涯中的痛中之痛,也许曾经也独自较劲过,可是还是没能找到正确打开这扇大门的方法。都说中国是“应试教育”,那最重要的无非就是“应试”这两个字,如何正确的去拆解这场考试那?非凡做到了。
在菲菲的记忆里,非凡的老师有着独特的拆解方式。从最基础的计算,“印象分解”用背诵的方式找到最初的公式,教他们把这些毫无关系的数学公式有趣的去记忆,去刻入骨髓,让他们可以产生肌肉记忆
“分值把控”非凡的老师用30多年的教学经验,去把控每一次的高考考点,精准的押题,把控每一个孩子去拿到力所能及的分数,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测试成绩中得到认可,得到肯定。
最好的曾经和未来
04
很羡慕可以来到非凡的每一个学生,他们在这里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茶余饭后我经常会跟朋友谈笑“你说我们那个时候怎么就没有这样的老师,这大概就是大城市的魅力。”
“非凡给了我很多,除去看得见的成就,还有很多无形的影响。虽然已毕业一年,但是我遇到瓶颈的时候,更乐意和这里的老师一起探讨,找到方向。”菲菲对这里的感情也是一种青春的回忆,曾经的挫折和关怀,才显得未来可期。
每个努力过的女孩都不应该被辜负,希望疫情下的你们也可以享受到4年美好的大学生活。